共计 1156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在许多旅游指南中都看到过关于kariakoo market的描述,当地人也说有许多中国人在那边做生意,一直心向往之。终于趁着一个周末的午后,去kariakoo market逛了一逛,传说中最大的当地市场。
初识kariakoo
一下车,就是那幢kariakoo market的二层大楼,不知是什么年代的建筑,虽说印上了岁月的痕迹,但是当年的气势犹在。
我先进市场大楼逛了一圈,里面卖的东西不是很多,一楼主要是生活用品,二楼主要是农药、种子、化肥等等。但令我感到惊奇的是,竟然发现了许多中国的老物件,蝴蝶牌缝纫机和凤凰牌自行车,仿佛置身于中国上个世纪的百货商店。
漫游kariakoo
整个kariakoo market是从大楼向外扩散的,布满了整个街道,卖什么的都有,到了kariakoo,我才发现,原来坦桑人民也是逛街的,而且热情不减于国内。
我真实十分佩服在这些街道上开车的司机,而且还是大卡车,那得需要多好的水平。
中国元素
听说有许多中国人在kariakoo做生意,我没有看到许多中国人,可能是因为当地人太多了,但是“中国制造”倒是随处可见,从中可以一窥中国制造对非洲国家的影响,中国制造已经深深地刻进了当地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主路的BRT公交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中国的金龙客车格外抢眼。先进的BRT与日本进口的二手中巴车,拔地而起的东非第一高楼与路边低矮的平房,宽阔平整的主路和坑坑洼洼的小路,所有的这些彰显了转型中的坦桑尼亚。还记得邓小平同志第一次乘坐日本新干线发出的感叹:“很快,像风一样,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”,希望前进中的坦桑尼亚也能坐上那向风一样快的车。
殖民伤痛
一直以为kariakoo是某个斯瓦西里语单词,查阅资料后才知道是来源于英语单词”Carrier Corps”,而这也揭示了名称背后的殖民伤痛。
前殖民时期的kariakoo是一个大的村落,后来被奴隶贸易者洗劫。在十九世纪后半期成为桑给巴尔苏丹的农场,后来又被德国商人买下来租给当地人,到了1914年德国殖民当局为了在德属东非贯彻种族隔离政策,又从那位商人中买下kariakoo用以建设当地人聚居地,这和后来的南非白人政府建设四个“班图斯坦”的做法如出一辙。
但是一次世界大战阻断了德国人计划,1916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了达累斯萨拉姆,在和德国殖民者作战的过程中,招募了大量的当地劳工,叫做Carrier Corps,而kariakoo也就成为这些非洲劳工的营地。
这就是kariakoo名字的由来,充斥了伤痛与屈辱,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重建后,全新的kariakoo已经成长最大的当地市场,成为达累斯萨拉姆重要的食品供应基地和小微经济集聚地,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,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,虽然依然叫kariakoo,但也许只有珍视历史,才能更好地前行。